close

第二個部分,談老師如何教導學生,大致上我覺他說得很有道理,研究所和大學最不同的在於師承,你的指導老師會給你在論文上指教,不過既然是對學生的演講,王汎森應該談學生如何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找教授其實很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其實可以選擇的人並不會太多,但從那些教授群裡要找一個自己能合得來的人,有些教授很有個性,有些很挑剔,有些不太理學生,所以研究生一定要慎選指導教授。
  我來談談我的自己的經驗,我的指導教授---林逢祺,專長是教育哲學(包含教育美學),他是一個很會表演的人,我猜他的座右銘大概是「好教師要像一位好的演員」之類的。上他的課非常有趣,他非常擅長說各樣的故事來導入每次課堂的主題,連你一早(他把課開在八點)想睡覺都會被吸引得專心聆聽。我必須承認他實在太有教學的魅力,幽默風趣(他連搭個電梯都要把一票比他年長的教授逗得哈哈大笑,我親眼見證)並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是我喜歡林教授的課,並不表示我適合他的指導,於是我多方打聽他帶領學生的風格。
  很巧我研究室隔壁位置的同學,當時已找他指導,我打聽到老師私底下並不是那麼搞笑,但他很體貼學生,治學也頗嚴謹。當時,我修的林教授開在教育學分課裡的「教育哲學」,並不是教育所上的課,也就是修課的學生來自各個學系。

他在課上,不斷強調哲學裡對話與辨論的重要,並在系上的網站開了一個討論區,要求每個人至少要上去參與兩次討論,題材不拘不過要符合教育哲學的範圍。當時,課堂上剛好討論到「佔有」與「存有」的問題,翻成白話就是物慾與否?我寫了一篇「三十雙高跟鞋」貼在討論區裡,後來的課堂上,老師說討論區有一些好文,要大家上去看看!我也不以為意,結果下課要離開時,老師對我說:「妳那篇文章寫得很好!」老實說,我當時非常驚訝,當然也很開心,而且對老師關懷學生的行為印象非常深刻!於是又寫了幾篇討論文之後,我決定拜師,林老師自此成為我的指導教授。

王汎森在第一部分以李遠哲在美國求學時遇到的教授為例,要求學生要自動地學習。其實主動學習是一定要的,但有時候在一片學海裡,真有無所適從的感覺,若教授都沒有給方向,其實很難。我們必須明白,對於我們研究的題目,教授不見得會比研究者了解,學海無涯,教授不可能無所不知。教授在指導論文裡,其實扮演的是導引的角色,也就是告訴研究生有那些書,或那個方向可以多從事閱讀,然後再從每次的討論中修正自己的論文寫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