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前年後,分別經歷了兩位朋友的親人死亡。
  往生者都很年輕,年前是朋友的母親,年未六十,中風後罹癌,醫生說還有半年的時間,卻在一個月後撒手人寰。年後是朋友的姐姐,她早晨起床後突然覺得左半邊酸軟,二十分鐘後陷入昏迷,一星期後宣告不治,得年三十五。
  我們活在一個科技最昌明、資訊最發達的時代,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年代可出其右,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以倍數的成長,但是人生裡的意外卻依然存在,我們因為醫學的進步,不再習慣生命裡有太多的不測,面對突然的不幸,我們的震驚和無法置信的反應,其實提醒了生命的本質是神秘而不可測。

我們多以為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老到可以坐在搖椅上話從前,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福氣。科技醫學改變了世界的距離,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不過,很多事情本身並沒有改變,我們在生理需求的滿足之後,仍需要愛需要關懷,需要去實現自己。

十八世紀以來的啟蒙和理性主義,給了人類很大的希望,而產生了「人定勝天」的錯覺。在走過三個世紀之後,人類的反省從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到末世的宗教狂熱,一再表現出懷疑和不安,這些反應其實說明了人的需要不管世界如何改變,都是一樣的。

面對親人的亡故,彷彿天地在瞬間崩裂般,再無立身之地。未語先淚流,痛徹心扉,外人再能理解,也只能說:「節哀」。兩位朋友的家庭都有信仰,一邊認為是安息主懷,一邊認為是脫離苦海,信仰給人的撫慰力量,在面對這樣的「愛別離」時最能見到。

愛別離是人生的課題,我的父執輩們卻仍視為討論的禁忌,母親則較能坦然面對,每個人都有走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天,這是生命自然的韻律,既然別離是無法可免,那麼我們該珍惜「愛相逢」與「愛相處」,那麼至少「愛別離」時,我們才不會有太多的憾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