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鑑於最近我的部落格,因耶路撒冷的神學院屠殺事件,而充滿悲傷的氣氛和憤恨的情緒,我決定來陶冶一下心情,讓部落格多一點藝術氣息,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色列。(不然,大家去看CNN的新聞就好了~)
  我要開一個新欄叫做「以色列唱盤」,會不定期挑選一首我覺得好聽的希伯來歌曲,除了附上歌詞之外,還會對歌手或歌曲本身做比較深入的介紹。因為我並不是音樂家,所以,重點會比較放在人文上面。又,我很討厭很吵的歌,所以在我的「以色列唱盤」裡,你絕對聽不到以色列的搖滾樂滴。
  
  好,開張第一首,鏘鏘鏘鏘!為大家獻上「以色列國歌」~

既然我們五月要過六十年國慶,就先來應景一下唄!

以色列國歌不像中華民國國歌沒有歌名,它的歌名叫Hatikvah,意思是「希望」。這首歌,本來是一首詩,由一位名叫伊姆貝爾(Naftali Herz Imber的詩人在1878年所寫的,他在1880年代搬到巴勒斯坦。

而這首詩即在表現第一批移民回去應許之地的猶太人心聲,他們在歐洲各國流轉,但只要他們還保有一顆虔敬的心,還過著猶太人的生活,凝望著耶路撒冷,二千年的希望還未落空,猶太人要在神承諾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自由的國度。全詩緊緊扣著「希望」,是希望讓猶太人即使在難困的環境中,仍然要保持樂觀,仍然要繼續前行。

「希望」的曲是由科汗(Samuel Cohen)所譜,之後雷錫安(Rishon LeZion)再加以修改。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希望之歌」並沒有正式立法當成國歌,但以色列人普遍都把該歌當成國歌。一直到200411月,以色列國會才正式立法確定「希望之歌」為以色列國歌。

由於「希望之歌」是以小調寫成的,而小調通常是用以表達悲傷的情緒,所以旋律上聽起來難免悲哀,但既然歌詞都表明是希望了,就像在告訴以色列人要從歷史的哀傷中振奮起來,未來畢竟是充滿希望的。

「希望曲」意譯:

只要我們內心中,

仍渴望著猶太人的心靈,

面向著東方,

眼睛仍凝視著錫安山

我們的希望尚未落空,

兩千年的希望,

在我們的土地上成立自由的國家,

那位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的土地上。

 

我選了一段由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所演唱的希望曲」,史翠珊是美籍的猶太人,她一直都非常支持以色列。這是她在1978年,以色列建國三十年時所唱的。唱歌前,她還和以色列前總理米耶爾(Golda Meir)有一段對話,當時科技沒那麼發達,米耶爾還惋惜看不到史翠珊,最後她向史翠珊獻上敬意,感謝她對以色列的貢獻。三十年後,在以色列建國六十週年慶前夕,回顧三十年前的演唱,仍然令人動容。

 

 

 英文拼成的希伯來發音                  希伯來文歌詞

Kol od baleivav p'nimah
Nefesh y'hudi homiyah
Ulfa'atei mizrach kadimah
Ayin l'tziyon tzofiyah

Od lo avdah tikvateinu
Hatikvah bat sh'not alpayim
Lihyot am chofshi b'artzeinu
Eretz tziyon viyrushalayim

כל עוד בלבב פנימה

נפש יהודי הומיה,

ולפאתי מזרח קדימה,

עין לציון צופיה,

עוד לא אבדה תקוותנו,

התקווה בת שנות אלפים,

להיות עם חופשי בארצנו,

ארץ ציון וירושלי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