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評改書法功課時,老師強調要破除對「大師」的迷信(例如歐褚顏柳),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作法。「有人說顏筋柳骨最好,我不是說大師不是不好,但沒了大師,千千萬萬的人還是要寫字啊!」老師希望大家在做好基本功之後,走出自己的風格,「蘇東坡當年寫的書法,被譏為『墨豬』,但是訕笑他的人早被遺忘了,留下來的卻是蘇軾自創向右上微傾、筆畫圓渾厚重的扁型字體!」
  原來,在蘇東坡之前,唐代書法的審美標準講求硬勁挺拔,蘇東坡不以為意自創新體,卻遭到他人譏笑,蘇東坡不愧是大文豪,便以詩句「環肥燕瘦誰敢憎?」來回答。
  在教育哲學裡,我們也常常談及「破除偶像」,並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提出要破除種族、洞穴、市場與劇場四大「偶像」為例,加以討論。當「偶像」是路人甲乙丙的以訛傳訛,各種謠言八卦民間習俗,我們都很難破除時,要打破對「大師」的「信仰」,更難!

面對各式名家字帖,我仿彿佇立在茂密盛大的森林前,眼前連一條通過的路也無,遑論走不進去森林,更擔心在走入後便要迷失方向,披荊斬棘另闢蹊徑談何容易?我見過有人用雙手合抱和數支拖把集結成的大筆,在地上寫下飛舞的大字,氣魄豪邁;也見過日本書法家用在春天吉野櫻綻放時,以櫻枝寫「桵」,蒼勁動人。這些人都寫出了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他們站在其他大師的肩膀上,自己成了大師!

當然不可能大家都成為大師,但是,破除迷信和偶像卻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崇拜,勇敢做自己,這些聽起來陳腔爛調的話,卻是生命的智慧。

在某種程度上,我相信教育的限制,隨便問一位高中學生一定也懂這些道理,但在知道和心領神會是有落差的距離的,而這段距離便是生命的高度。我明白自己的高度不足,便要努力再上層樓,期待在經過努力後,可以看見更美好的風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