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題目看起來真令人嫌惡,嫌惡的不是自由,而是八股。但我一定得用這個題目,否則無法顯示我的思想受到各種規範的限制,囿在框架中,無法突破的沉痛!
  剛過完光明節,談談自由,其實很合適。要談自由就不能不提到Isaiah Berlin1909-1997)的論文《自由的兩個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我對Berlin其實沒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提出積極的自由和消極的自由這兩種概念
  「消極自由」指的是沒有外在的壓迫、限制或干涉,像法國大革命或美國的獨立,「基本上」(因為原因很多,我不要太過簡化歷史因素。)就是在追求這種消極的自由。一個不喜歡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的人,便會有失去自由的感受,而他失去的便是外在的消極自由。

而「積極自由」,是指個人具有自主自決的能力,以掌握命運,這種自由蘊含的能量很大,使生命充滿各種樂趣和挑戰。最常見的例子是因為政治因素而遭到迫害的人,在失去消極的自由時,仍能擁有內在積極的自由。這種內發的自由,讓被迫害者在困難的生理壓迫下,還能保有心理的自由,並開創更深層的生命格局。

不過,我現在要談的是不是消極自由,但也不是積極自由,比較像是在行使了積極自由後,再上一層的自由,我喚作「創意自由」好了。

先來說一個同事的例子,該女一路都是乖寶寶,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現在應該在美國拿到社會學博士了。一回和兩個同事在路上走著,來到一個十字路口,我們要到斜對面的餐廳去吃飯,剛好左邊的綠燈剩兩秒,所以我們停了下來,待右邊的綠燈亮了,我和另一個同事提步要走,她卻立在原地說:「我們不是要到對面去嗎?」我楞了一秒,對著滿臉狐疑的她:「是啊!我們是要到對面去啊!」另一個朋友解釋:「對啊!我們可以先走這邊,反正都是要過去的。」該女愰然大悟,於是尾隨前進。

我提這個例子不是要說書讀多頭腦會僵化(雖然這種事常發生,但這表示書沒讀通。),也不是要說該女是個頭腦僵化的人(因為她可能當天心裡正想著某事,有些心不在焉,但她的確常常見路不見山,做事不彈性。),我要說的是僵化使得明明可以有別的路可以走的時候,眼前確只看得見一條路,或者根本看不到路。

回到主題,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沒有彈性、思想僵化、思考不獨立時,他的「創意自由」是無法展現的,有的人甚至寧願在某種程度上放棄積極的自由,這樣至少可以在消極自由裡掙扎,而無需面對積極的自由(不喜歡做選擇做決定的人就可以歸類至此)。

我深感自己在傳統教育的學習裡被困住了,沒有太多的新意,常常做些拾人牙慧的事,但又看不到出路。有人說四書五經像鳥籠綁住了文人上千年,文言文和中國傳統,更是五四時期,大家們一直要擺脫的包袱,甚至後來中文字的簡化,其初期的用意都是好的,希望大家能走出桎梏,求新求變。但很多立意美好的事,在實行之後就被政治或現實扭曲。到了文革時,破四舊立四新的策略,根本是歷史上空前的浩劫,數千年的傳統成了殘渣,成了魯迅口中吃人的禮教。

其實把任何事放在光譜裡來看,極左極右本來就不是一件好事,以禮相待怎麼會是壞事?但錯用了禮,甚至把禮變成教條,「禮」當然就成了扼殺靈魂的惡魔。也就是說當積極自由錯用的時候,摧毀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第一步老師通常要學生先「入帖」,也就是從臨模大師的作品開始,但寫著寫著,要換幾個大師寫,不然一不小心字體就被限制住了。入帖之後,有了神韻和模樣,老師再要學生「出帖」,這是最難的,很多人出不了帖,永遠「寫」在大師的陰影下,走不出自己的風格。

這就是我要談的「創意自由」,舊時代文人在科舉裡走不出自由,現代的我在填鴨式教育裡,走不出喜歡標準答案的習性。在從前的獨尊儒術裡,在當代教育仍受到政治控制的一言堂裡,我看到自己「創意自由」掙扎的影子,卻連呼號的聲音也聽不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